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平台新闻 > 详情

上观新闻:探访法德顶尖科研机构,“科研密度”如何转化为“创新浓度”

发布时间:2019-03-27 浏览次数:575

【编者按】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期,解放日报与上海市科委合作,继2015年开展“探访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再探访”项目后,展开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探访第三季”,派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专家前往德国、法国、比利时和瑞士,走访知名科研机构、孵化器、智库和高科技园区。从今天起,上观新闻将陆续刊发3篇调查报道。

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与自动化研究所(IPA)的两名科研人员来到上海,开始了为期5年的在沪工作。他们正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合作,为在华企业提供“工业4.0”解决方案。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也极具借鉴价值。这家从事传染病、微生物学等研究的私立机构,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个分所,构成巴斯德国际网络。这提示我们:上海在积极引进科技资源的同时,可主动出击,积极加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样才能更有全球影响力。

在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绿树掩映的小楼里,弗劳恩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ISI)政策、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莱纳·弗里奇(Rainer Frietsch)博士介绍,今年是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70周年。协会72个研究所分布在德国各地,共有25000多名员工,研究领域覆盖通信、制造、交通、能源、环境、健康等行业,为企业和社会服务。2017年度,弗劳恩霍夫协会获得的经费共计23亿欧元,除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研究的3亿欧元外,其余经费中超过70%来自协会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以及财政科技项目,近30%来自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资助。

如今,上海正在布局建设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弗劳恩霍夫协会一样,市政府对功能型平台的定位是“非营利机构”。由于运营功能型平台的都是公司,而非社团,如何在未来发展中保持非营利属性,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王皓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中德合作的人机共融制造系统。赖鑫琳 摄

与弗劳恩霍夫协会不同,总部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是一家基础科学机构。研究所内还有巴斯德故居和墓地,诉说着该所132年的历史。132年来,这家私立机构共有10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为世人瞩目。

每年,巴斯德国际网络要召开两次所长联席会议,总部管理层和各个分所所长集聚一堂,商讨合作机制改革和未来研究方向。“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可借鉴巴斯德所的做法,不但要引进海外人才,还要在国外布局一批研究机构,向外辐射构建科技创新网络。”唐宏说。

对标格勒,破除协同创新藩篱

格勒诺布尔位于阿尔卑斯山脉腹地,毗邻法意边境。二战后,法国政府决定在此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民用核能、集成电路研发基地。为此,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先后在此设立分支机构,并通过国际合作,建设了欧洲同步辐射光源、劳厄—郎之万中子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

欧洲同步辐射光源夜景(欧洲光源供图)

在格勒科学半岛,有两个大型园区——微纳米技术园区(MINATEC)和格勒先进新技术创新园(GIANT)。MINATEC主任让—查尔斯·吉博(Jean-Charles Guibert)介绍,2006年成立的这个园区旨在打造微电子和纳米技术研究集群,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研发人员集聚在一起,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转移、工业应用的整条科技创新链。GIANT的创立也是基于这种理念,这个大型园区由CEACNRS3个大科学装置、当地3所高校共同发起,旨在营造和谐的创新生态,促进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过去10年里,GIANT每年迎来国外访问学者9000人以上,孵化出200多家企业。

MINATEC园区(CEA供图)

“要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构建创新生态至关重要。”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朱学彦博士说,“科研机构在物理空间上的集聚提高了‘科研密度’,但这不等于‘创新浓度’。上海张江需要探索以使命为导向、跨机构集中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构建开放度高、互动性强的一流创新生态,把‘科研密度’转化为‘创新浓度’。”

栏目主编:黄海华文字编辑:俞陶然题图来源:欧洲光源供图图片编辑:周寅杰

以上文字及图片均转自《上观新闻》原文,未做改动,版权归《上观新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