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平台新闻 > 详情

第一财经聚焦临港新片区,全视角探访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发布时间:2020-08-24 浏览次数:580

2020年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一年来,临港新片区交出的成绩单可以用“丰硕”来形容,发展效应逐步显现,高端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伴随着一系列方案的落地,在临港“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目标之下,临港的“智能造”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未来,临港又将如何顺应全球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8月23日东方财经·浦东频道、第一财经联袂播出的《创时代》节目聚焦浦东六大硬核产业之“智能造”之第三期《走向智造“硬核基地”》,专访了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习俊通和上海智能制造协会副会长、正泰自动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天鹏,深入探讨智能制造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全方位聚焦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为了支撑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精干团队,组建了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从此一支近200人的高精尖团队扎根在临港,开始了智能制造功能平台的建设探索。2017年,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基础,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获准开启建设,成为了上海市首批获准建设的研发与转换功能型平台。

目前,平台拥有1.2万平方米的研究场所和6万平方米产业化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系统方案测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旨在连接高校科研机构技术研发与上海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打通知识-技术-产业之间的完整链路,带动上海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

主持人:临港发展智能制造呈现出什么特点?

刘天鹏(上海智能制造协会副会长 正泰自动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在临港落地的企业,大部分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线在智能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在临港新片区内部有很多可以提供智能制造技术的公司,还有技术转化平台,所以在临港新片区内部,我们就可以打造一个生态圈,最新的技术在临港区域的智能制造系统里面率先使用。

主持人: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2017年设立,三年过去,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

习俊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总经理):在规划之初,我们对这个功能型平台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就是研发与转化。研发一些产业所需要的共性技术,把取得的一些研发成果通过转化形成新产业。所以,为了推进智能制造,我们建立了三个测试验证的环境。在过去的三年里,围绕新产业和智能制造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在临港孵化了15家相关的产业公司,现在发展还都是不错的,有些在行业里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影响力。


主持人:如何将“科研密度”转化成“创新浓度”?

习俊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总经理):这个是国际上的一个难题。国际上把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这个深沟叫死亡之谷。按9级的技术成熟度划分,1级到3级属于基础研究,7级到9级属于应用,但是中间的4到6级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比较少。所以上海市智能制造的功能型平台在选共性技术切入点的时候,就把4级、5级、6级这类技术作为一个切入点。


主持人:智能制造就是“机器换人”吗?

习俊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总经理):智能制造跟自动化和机器人相比,它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把智能制造等同于“机器换人”或者就是简单的自动化,是有偏颇的。智能制造追求的目标是产品供给的个性化和生产方式的柔性化。智能制造的应用目标是制造,但是它的技术核心是智能。除了替代体力劳动还要替代一部分人的这种智力劳动。

主持人:智能制造会让哪些行业直接受益?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改变?

刘天鹏(上海智能制造协会副会长 正泰自动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核心零部件、互联网、5G、还有大数据以及工业软件等这些产业将会在智能制造里受益。智能制造不仅仅是一个工厂围墙内部的事情,它的终极目标是全社会产业的一个互联,打造一个制造业的新生态。供应商通过数据的互联,第一时间就可以得到物料和产品的需求,然后快速反应,安排生产。既节省了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也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周转效率。同时,由于智能制造会带来很多的柔性生产,客户可以根据喜好在网络上定制产品,这是一个消费体验的提升。

临港大力发展供给技术平台,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和改造,梳理不同类型企业间的生态逻辑,实现了资源共享、创新发展,为制造业插上了智能的翅膀。未来,临港将继续推动智能创新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让智能制造技术从模糊的概念结合企业应用的需求,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