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平台新闻 > 详情

中央电视台实地采访报道智能制造功能平台

发布时间:2022-08-24 浏览次数:625

8月21日,中央电视台实地采访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就平台扎根临港新片区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及产业应用等工作进行报道,报道内容在央视《新闻联播》中头条播出。

微信图片_20220826122937.png

在采访中,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总经理、上海交大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习俊通,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智能制造功能平台落地临港以来,在智能制造共性技术领域取得的研发成果。他表示,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坚持以“明确的应用场景、鲜明的技术特色、清晰的成果形态”为导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好用、可靠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平台积极探索“创新技术为源,产业应用为本,模式创新为先”的政产学研融合新机制,重点聚焦智能感知、智能作业和智能管控三大共性技术研发方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破解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的难题。截至目前,已累计形成新产品/产线34件/条、发明专利233件等,相关成熟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已在航空、航天、汽车、核电、船舶、装备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微信图片_20220826122943.png

在成果转化方面,习俊通介绍到,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力争把科技变为生产力的倍增放大器,在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领域,先后培育、转化科技企业23家,其中启动IPO计划4家。同时,积极聚焦临港新片区产业规划和前沿产业集聚,在重大装备测试服务、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氢燃料电池、智造新工艺等领域都有前瞻性布局。例如,围绕临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平台做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和新型系统研发,孵化了包括金属双极板、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储氢器材、催化剂等在内的多家氢燃料电池相关项目公司,实现了产品链-技术链-产业链的融合创新。为促进临港新片区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助力上海乃至全国实现氢能产业中长期目标和碳达峰目标发挥平台应有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20826122946.jpg

习俊通表示,临港新片区出台了一系列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创新政策,使科技成果得以更好的转化。比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发展4+2+2前沿产业,全方位聚焦和支持国家、上海市明确在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一系列政策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微信图片_20220826122949.jpg

同时,习俊通还就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如何发挥上海交大学科优势助力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他总结到,智能制造功能平台积极依托上海交大实验室0-1的基础创新成果,已经在临港集聚了1000余名专职员工和师生,并为此建设了10万平米研发及项目孵化场地。平台将以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为契机,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发挥上海交大的学科优势,组织科研力量,通过综合性人才团队等桥结梁功能进行产品化、系统化研发,着力打通知识-技术-产业应用之间的障碍与链路,加快原始基础创新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的进程,为临港新片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拓展更多的技术攻关新领域,为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范式和范例,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微信图片_20220826122951.png

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内容在8月21日的《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的新闻中播出,习俊通表示,临港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制度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对标国际水准的创新政策,作为科技工作者,让我们感觉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坚定了成就事业的决心。临港坚持研发与产业化协同,在这里科技成果可以更好地转化,新兴产业能够快速地成长。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所需要的土壤,临港是最好的。